這又是一部日本電影(奇怪,最近看很多日本電影唷),描述一對父子,在為即將消失的村落留下最後的照片,讓原本十分惡劣的父子關係,因為這個接觸,兩人終於冰釋前嫌,令人感動的電影。或許是自己工作的關係,遇到主角跟相機有關,總是會多一份關注。像片子裡的爸爸,原本是村子裡唯一照相館,後來也因為經濟因素,便又從事伐木的工作。而片中男主角-兒子的角色,也是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,於是便走上了攝影一途,前往東京擔任攝影助理,過著有一場沒一場的打工生活。

  我對這部戲,評價普通,但對演父親的演員,卻有很大的感受,因為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,固執及頑冥不化。或許我是女兒,不會真的跟父親動手打架,所以無法深刻體會那種父子親情的感動。但父親用自己古老的方式教導兒子的方式,猛一看還真像我爹咧!因為他是那種受過日式教育的人,有十分的權威,也是一個十足的大男人主義,從小他說的話就是聖旨,不容家人反駁,否則就是挨一頓打。在叛逆期的我,對父親十分不能諒解,甚至懷疑,我真的是他的孩子嗎?他怎麼捨得下手教訓我們呢?直至我也為人父母,才明白那種打在兒身,痛在娘心的道理,他就是恨鐵不成鋼,不打不爭氣。而在以前權威教育下長大的我,對於孩子的教育,卻不想跟父親走上相同的路。

 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橋段,就是父親在病後,剩下最後一張照片,父親讓兒子去拍,但兒子拍出來的照片卻是無法如父親拍攝那般栩栩如生,於是兩人再徒步前往重拍,在半路上,父親體力不支倒在地上,兒子便背起父親,雖然這一幕很灑狗血,但是,卻也令人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態度轉變。或許是兒子這個角色的演員演技比較青澀,所以並不是很能感同身受那份感動,不過全片看完,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;讓我很感同身受的有幾點,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  第一,人像拍攝,尤其是全家福或單人拍攝,切忌趕進度,以為拍多張一點,總會打到一張滿意的照片,其實這是不對的。雖然現在數位發達,不管拍多少張都不用再耗費底片成本,但是,這類照片,在精不在量,一張好的照片,是百看不厭的。而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就在於攝影者與被攝者的溝通。當然攝影者可以都不溝通,還是可以拍出一個量大的照片,但當觀賞照片之餘,你會發現照片裡顯露著一種距離感,那些人的特性無法躍然於紙上。我的其他工作例如婚禮攝影與寶寶拍照,都是需要與人溝通,尤其跟孩子,你冒然的拿起單眼相機對他拍照,孩子會排斥抗拒,而我都是先跟孩子打交道,讓他對我卸下心防之後,邊玩耍邊拍攝,捕捉他們最純真的笑容。

  第二,戲裡拍攝工作到一半,第一戶拍攝的老爺爺過世了,老爺爺的兒子向父親表示,老爺爺很開心能拍到這樣的照片,十分感謝父親。我不知道戲裡父親的心情是什麼,我也曾拍到一些客人,之前為了出國辦證件來店裡拍照,怎知出去玩回來沒多久,就因車禍過世,而我幫他拍的證件照,也成了他的遺照。當時我的心情是很激動的,後來我都抱著很謹慎的態度,希望幫客人拍出最像他們自己的照片,因為世事難料,也許,這一拍就是Last in life的照片。(不過也有朋友笑我想太多了)

  第三,戲裡的父親說自己原本有機會到東京大展身手,但卻因為愛妻的水土不服,於是又回到故鄉安身立命;他說到了四十歲以後,拍起照來才得心應手。為什麼是四十歲呢?想想自己也是在二十多歲對攝影有了興趣,花了多年鑽研攝影的基本功夫,卻在一個時期遇到瓶頸,不知道自己應該再怎麼按下快門,於是就流於形式拍照,在三十歲的這十年裡,容易遇到人生的一些起伏事件,或許在心境上的轉換是一種很大的成長,所以在四十歲之後才能不再迷惑,能知道自己到底要表現什麼樣的照片,我也很期盼自己能在四十歲的時候,達到這樣的境界。

  這部電影很簡單,不會看不懂,但感動深入人心指數,卻略顯太低。以上是MEI不負責任感想,與大家分享一下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I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